恒星传媒学院 > 新闻快讯

寻根秧歌故里:迈上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传时间: 2023-11-16   浏览:0

  11月14日上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唐甜甜、舞蹈表演专业带头人王福银教授、肖冬教授一行7人赴胶州市文化馆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活动并举行基地揭牌仪式,胶州市文旅局三级调研员刘技成、胶州市文化馆馆长范立恩、胶州秧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吕文斌等人参加活动。同时双方共同签署实践教学基地与舞蹈表演专业共建协议,拟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并聘任胶州秧歌非遗传人吕文斌老师为我校客座教授助力舞蹈专业地域特色专业发展。

  胶州市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担负着培训辅导群众文化骨干、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群文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2019年11月,胶州市文化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秧歌(胶州秧歌)”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唐甜甜院长向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吕文斌授聘书

唐甜甜院长向范立恩馆长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牌匾

  胶州秧歌,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发源于胶东街道东小屯、南庄二村等村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表演角色包括翠花、鼓子、扇女、棒子、小慢,以“男刚女柔,螺旋摆扭,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是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角色表演的典范。2008年,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办,中国秧歌《胶州宣言》约定:中国秧歌节做为常设文化活动,落户胶州,每两年举办一次。胶州市被评为“中国秧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院考察团队走到东小屯村田间地头进行采风调研,围在老艺人中间,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舞蹈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与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通过和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切身感受到了“非遗舞蹈”的多姿多彩与其传承发展的紧迫性。

  采风现场,东小屯的老艺人们亲身示范,我院舞蹈表演专业带头人王福银教授和肖东教授带着年轻教师也随之练习,学习最原汁原味的胶州秧歌,了解那些宝贵的“非遗”舞蹈背后的精彩故事。

  胶州市文化馆与我院达成战略合作,将进一步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专业发展、开展实践性教学提供优良实训平台,后续我院舞蹈表演专业师生会将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程、艺术实践和毕业设计与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理念有机结合,并为“非遗”舞蹈走进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