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传媒学院 > 新闻快讯

我院团队赴黄河流域进行传统民间舞蹈实地考察与采风调研

上传时间: 2025-07-21   浏览:0

       7月16日至20日,我院名誉院长曲洪启、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成义教授、舞蹈表演专业肖冬教授,带领我院青年教师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调研黄河流域秧歌艺术的发展状况,并与当地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工作,举行基地揭牌仪式。

 

 

      7月17日,采风调研团队抵达绥德县文化馆,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副馆长武文杰、任艳艳,陕北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建明、市级非遗传承人李金梅,工会主席李龙,舞蹈队队长贺加贝、赵田参加活动,共同参观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与绥德县博物馆,观看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双方拟在秧歌艺术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具有代表性。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我欢舞。“陕北秧歌”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7月19日,采风调研团队抵达左权县人民文化馆。左权县人民文化馆馆长、左权小花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赵静,以及左权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团委书记、非遗传承人江丽霞参加活动。他们为团队成员们梳理了左权小花戏的风格特点,并进行了表演和示范。

       随后,采风调研团队来到左权县孔家庄村,听辽州小花戏陈列馆创始人王日红详细讲解了左权小花戏的历史脉络。通过和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我院采风调研团队切身感受到这一“非遗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及其传承发展的紧迫性。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具有“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的舞蹈特征。左权小花戏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县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14年11月11日,左权小花戏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此次交流与沟通,两地文化馆与我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携手构建起一个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传承理念与高等舞蹈教育的有机衔接。后续,我院调研采风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非遗舞蹈在高校教学场域中的传承模式创新路径,力求在黄河流域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性艺术人才培养等领域,创造学术价值与切实的应用价值。


   


编辑 | 陈泽廷
初审 | 袁继慧
复审 | 赵亚麟 陈泽廷
终审 | 梁延芳 侯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