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2025年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非遗可持续性发展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成功举行。我院院办主任董正昊老师应邀参加,并就其主持课题《京津冀非遗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兔儿爷数字文创为例》作学术报告。

本次论坛由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天津市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刘俊卿、中山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主任宋俊华、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杜修平出席本次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大会旨在进一步总结京津冀地区非遗保护与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推动跨学科理论与非遗学科建设。

董正昊老师从文化转译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北京兔儿爷”在数字化语境下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果。报告提出从“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面构建非遗数字化转译模型,并通过“玄烛”系列数字文创产品、AR交互应用、NFT数字藏品等案例,展示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多种可能。他还进一步提出京津冀非遗资源协同开发、文化数字化生态构建等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发论坛专家热烈讨论。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董正昊老师与来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非遗数字化标准、文化IP产业化、区域协同机制等议题交换意见,为推动京津冀非遗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未来,学院将继续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